2025年09月30日
微信

经验 | 北方一教会治理的变革(二):“最好的制度是不断修改的制度”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9月30日 14:25 |
播放

在中国北方的一所教会里,一场关于教会治理模式的静默变革正在进行中。这场变革的核心推动者,是一位深思熟虑、经验丰富的牧者——陈牧师。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人,他并不热衷于引入时髦的各种商业管理模型,也不盲目效仿某些大教会的“成功经验”,而是坚持一个朴素却深刻的理念:没有不变的制度,所有的制度都必须为教会利益最大化服务。

在这个理念之下,教会的治理不再是僵化的条条框框,而是动态的、有生命的、随时可调的“属灵容器”。它不仅要容纳各种增长的数字、繁复的事工,更要守护那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灵性”或者说生命。

一、模式只是外在,生命才是核心

陈牧师常常用一个比喻来解释他的教会治理哲学:“就像父母养孩子,孩子的核心需求是健康。父母可以爱他、管教他甚至偶尔责罚他,很多事情父母都需要做,但所有这些的中心必须是他的身心健康。孩子不健康,这个是最严重的问题。”

“就像有的家庭里面,妈妈作风太强势,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把男孩扭曲成同性恋倾向了。本来是一个男孩,结果长大以后对女人不感兴趣,反倒对男人感兴趣,这样就损失大了。所以有些东西咱们必须要仔细拿捏,教会的管理也是,必须要以人的灵性和生命能够健康成长为核心。教会所有的管理,无论是爱也好,管教也好,甚至环境匹配也好,一切都以人的身心健康为核心。”陈牧师如此说。

他把这个朴素的道理移植到了教会治理中:“灵性是看不见的,但这才是教会服事的核心。任何管理制度都不能以牺牲属灵和生命为代价。”他观察到,有些教会——尤其是南方一些以“管理高效”著称的教会——虽然表面上井然有序,但近距离接触后,却让人遗憾地感受到“属灵的东西没有了”。

“人与人之间不信任,同工之间没有真诚的爱。确实很会管理,从社会上学习和借鉴了很多先进经验,这个咱必须得承认,但是有个问题,就是没办法让人感动。”陈牧师说,“制度咱们挑不出毛病,但是这种结果绝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一个属灵的、健康的教会。在这个教会中,每个人都是单纯、爱主的,爱主的人在教会中能够被尊重,弱势群体也能够被关怀。”

他提到曾与南方一些教会的牧者交流,发现对方在讲台上下给人的感受差异巨大。他说:“有的牧者讲道看上去讲的挺好的,但是当我们身临其中的时候,就能明显地感觉得到——心不一致,对不齐。教会同工之间的关系很紧张,貌合神离。彼此之间我也不尊重你,你也不真心爱我。包括对教会领袖的态度也是,领袖对权力的那种贪婪溢于言表,即便再会狡辩,但是同工们心里都有数。教会管理上可能咱们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是那种无形的东西大家心里都有感觉。”这种“无形的东西”,反而恰恰是陈牧师最为看重的。

属灵健康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教会的方方面面:对真理的追求、信徒生命的成长、同工之间的信任、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陈牧师强调,这些都是制度必须服务的目标,而不是反过来,让制度成为压制生命的沉重的框架。

二、曾经的“零管理”时代:信任与默契的奇迹

陈牧师所在的教会成立于90年代末。教会初创期有五名核心同工,陈牧师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那时,他们教会没有明确的负责人,也没有任何成文的制度。

“那个时候我们走的路线就是互相尊重,没有谁是老大。”陈牧师回忆道,“我们五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域。一个人想要做什么事情,剩下的四个人就算一点都不懂,但却会无条件地选择全力支持。我是做神学教育的,我要做什么,他们也不一定明白,但只要我提出来,他们就无条件支持我。无条件的信任,那种信任和尊重可以说是到了极点。”

他甚至提到,当时教会处于初创期,资金匮乏。陈牧师需要钱,教会没钱,他们也没有钱,他们就去给陈牧师借钱,甚至连陈牧师要钱做什么都不问。“你说那是什么管理?哪里有什么管理,完全是零管理。”

然而,正是这种建立在深厚的生命和关系基础上的“零管理”,成就了陈牧师教会早期的发展。“谁想做什么,其他人都会支持。不存在谁负责,但我们却一起走过了最难的阶段。”

这种零管理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它建立在彼此生命相熟、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它不是无组织状态,而是一种更高阶的治理——以生命影响生命,以信任代替控制。

三、时代变了,治理模式也必须改变

然而,陈牧师清楚地意识到,初创期的模式不可复制,更不可僵化使用。“零管理好不好?好。零管理能不能放在今天用?不能。到了该调整的时候如果管理模式不调整,前面建了后面就拆了,一切都会化于乌有。”

他坦言,如今教会规模大了,事工复杂了,同工之间的想法也多了。“如果还继续坚持‘零管理’,教会就会大乱。”所以他开始引入结构化的治理方式,比如“三权分立”。但他更强调一个更深层次的教会核心结构——“721原则”——70%的生命+20%的管理+10%的温度=健康教会的根基。

“70%是用来打造生命的——真理、圣经、敬虔、生命成长、与主的关系等等。这些才是教会的重中之重。”陈牧师说,“没有生命,再好的管理那也一文不值。”

20%是管理与制度。10%是“温度”——这10%的“温度”让管理和制度有弹性、有人情味。“就像一个病人要动手术,动手术之前要先打麻药。手术就是把多余的东西切掉或者破损的部位修复好,理论上来说不需要麻药,但是实际上动手术不打麻药行不行?不行,直接开刀人实在受不了。”陈牧师解释道。

他强调,制度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为制度服务。如果制度不能帮助人更好地认识上帝、彼此相爱,那这个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四、真正的领袖不是“管理”出来的

在谈到领袖培养时,陈牧师提到了圣经中摩西的例子。“出一个摩西实在不容易,作为领袖都深知这一点,所以很多领袖宁愿自己干到老也不肯放权。”但他话锋一转:“但我从来没见过一个真正的摩西。很多人坐在摩西的位置上,但他们并不是摩西。”

陈牧师认为,真正的领袖不是靠制度“选”出来的,而是生命自然流露的结果。“他的权威来自大家的尊重,不是权力。这种人往往不碰权,但他一定有权威。他的属灵追求、他的品格、他向着主的信服都会得到人们的见证。可以说这样的人他是超出常规的教会制度和规则之外的,他就算不要权你都愿意听他的。他是被抬上去的,不是自己争上去的——凡是自己争上去的一个都不是,凡是在上面不想下来的也一个都不是。”

陈牧师甚至不担心教会制度会限制“摩西”型人物的出现。他说:“如果制度就能轻易压制他,只能说明他不是摩西。真正有生命力的人,就像参孙,绳子是根本捆不住的。如果有摩西出现,教会会把他当宝贝,制度不会拦阻他,也不该拦阻他。因为这样的人里面有很深的生命的东西,模式、管理、制度这些东西仅仅只是外壳,不能因为这些外壳让教会的利益受到亏损。”

“不用担心我们会不会限制了大卫、限制了摩西。真正有摩西和大卫这种人出现的时候,想限制都限制不住,教会制度、管理模式这些东西都像捆参孙的绳子一样会脱落掉。”陈牧师说在这个方面,这么多年以来他思考了很多。

陈牧师相信,真正的领袖是上帝所兴起的,他们的权柄不是来自职位,而是来自生命的影响力。这样的人,不是通过竞争或选举产生的,而是被圣灵所使用、被众人所认可的。

五、“最好的制度是不断修改的制度”

陈牧师最后强调,他们教会虽然在推行“三权分立”的教会治理模式,但并不将其神圣化。“最好的制度就是不断修改的制度。只要有必要,随时都可以打破。”

他坦言道,这半年来,他已经打破了自己原来设计的很多细节,很多地方和以前他的想法都不一样了,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有需要,随便打破,一点问题都没有。所有制度都要服务于教会利益最大化。”

“三权分立的教会治理模式虽然我们在用,而且用得还挺好,实话实说实际效果出乎了我的预料。但是即便如此,我们给它的地位并不是非常高——就这个时候需要这个东西,因为这个时候这么做可以让教会利益最大化。但不是说永远都要使用这种模式。现在我们有一个制度,但是只要有必要,我们随时都可以打破这个制度。就本着教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在这个原则下面,所有东西都可以打破。”对于制度和模式,陈牧师看得非常透彻。

他总结道:“管理模式、制度,这些都只是外壳。不能因为这些外壳、外在的东西让教会的核心利益受损。我们必须保守那个最核心的东西——属灵和生命。”

教会治理决不是为了治理而治理,而是为了教会的健康和发展。制度是工具和手段,但却不是目的。在陈牧师看来,最好的制度是那些能够随着教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制度。治理的本质是服务,而不是控制。就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一样,教会的治理者也应该是服事者,绝不能成为统治者。

结语:制度是容器,生命才是内容

陈牧师所领导的这间教会,没有很多教会所引以为豪的“高效”的管理模式,也没有多么庞大的规模。但是令人欣喜的是他们却在尝试一条虽然艰难但却更加本质的路——让制度为生命服务,让治理为属灵服务,而不是相反。

在这场静默的治理变革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没有照搬外来的炫酷模型,只有陈牧师还有他的同工们默默地守护着那个看不见但却异常重要的核心使命——属灵和生命。

正如陈牧师所说:“没有生命,一切都没有意义。”

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只有一个:所有的制度,都必须要为教会利益最大化来服务。



后记:本文根据对陈牧师的真实访谈与内部资料整理而成,主要内容均来自陈牧师的口述以及教会实际运作记录,未作任何虚构处理。为保护受访者隐私及应受访者要求,教会名称与具体地点均予以省略。愿此文为中国教会的治理实践带来更多思考与启发。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